原文:2020年代の文化領域におけるPost-Genre Aestheticという波について
作者:つやちゃん
翻译:雨田木易子
经作者授权翻译转发
序言
本文旨在梳理和讨论 2020 年代(以来)在尤其以音乐、时尚、设计为中心的文化领域中成为巨大浪潮的「从流派到美学」这一趋势。在本文中,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 〈Post-Genre Aesthetic〉(后流派美学) 来展开论述。
首先必须承认,20 世纪的流行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依靠流派的革新作为引擎推动着进化。在这里我可以毫不犹豫地使用「革新」「进化」这样的表述,大家想必也不会对这种表述产生违和感,这本身就佐证了 20 世纪的流行文化确实是立足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而不断发展的。以音乐为例来说,Jazz、Rock、HipHop、Techno…… 各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和历史,而在其内部不断衍生出子流派的过程,也构建了对作品的进步性进行评价的坐标系、并成为市场营销所依赖的共通语言。
然而进入 2020 年代,文化的坐标系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正如 Simon Reynolds 在 《Retromania: Pop Culture’s Addiction to Its Own Past》(2010)中预言的那样,跨流派在 2010 年代早已不再稀奇、如今甚至可以说流派无缝化(Genre-Seamless)已成为一个前提条件,问题因此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在流派变得相对化之后,人们以什么为轴心来创作与接纳作品?
对此,本文提出 〈Post-Genre Aesthetic〉 作为一种回答。它意味着这样的态度:将流派的语法归居幕后,将美学(= Aesthetic),即创作者与受众所共享的世界观、固有的独特质感凸显为前景来进行表达。
话虽如此,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与听众而言,或许不少人会觉得怎么现在才来讨论这个问题。确实,〈Post-Genre Aesthetic〉如今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价值前提,没有人在刻意强调。然而,在当今代际与社群间的接受度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这种认识在很多地方仍未被充分理解,因此有必要在此进行重新梳理。加之近年来的娱乐产业大多受到怀旧风潮的裹挟,带来经济效应的往往是昔日巨星的回归、90 年代英伦流行的复兴等怀旧文化,当下场景的实时变化反而难以被大众聚焦。此外,行业内部的「流派」划分远比外界所见更为固化。作为 20 世纪后半叶随音乐产业发展而被制度化的流通与销售标签,流派这一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产业结构,以至于在介绍当下的艺术家或作品时反而带来了新的困难。
定义
这一现在进行时的浪潮目前仍然处于高度流动的状态,为了展开论述,有必要先给出一个暂时性的定义。首先,〈Post-Genre Aesthetic〉是在 2010 年代出现的流派无缝化趋势的基础之上,于 2020 年代以来逐渐显著化的一种整体性文化倾向。
不同地区当然存在强弱差异、但这一动向并不指向某个特定社群,可以说整个文化场景基本都在沿着这一趋势发生转变。作品会运用某些特定流派的词汇、但并不将其作为核心,而是将美学、世界观、质感前景化,大多数情况下,影像、插画、服装、舞台美术等视觉设计或叙事设定会先行,音乐与歌词则根据这种美学去构建、或与之并行。声音层面上,纹理(Texture)与氛围(Vibes) 成为重点;造型方面则强调风格(Style)与情绪(Mood),而流派仅仅退居背景要素。在海外媒体中,类似的观点早已出现,比如《THE NEW YORKER》在2021年就发表过「Genre Is Disappearing. What Comes Next?」这样的文章。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在线时尚零售平台 Dolls Kill。在这个 K-POP 组合造型师们常用的平台上,商品是按照美学标签进行归类的。而日本国内,面向年轻人的服饰品牌 spinns 的官网也采用了类似的诉求方式。在这里,流派虽然被使用、却并非核心,美学标签才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Wishcore/Fairy Grunge/Balletcore ……这些分类名称并不是流派标签,而是美学标签。

在<Post-Genre Aesthetic>中,音乐和时尚、设计紧密相连、难以分割,因而时尚行业的美学标签流向音乐领域并不少见。只是,音乐行业内一直存在一种「不愿给艺术家贴上固化标签」的禁忌,由于这一背景、大家并不会轻率地去贴美学标签。而实际上,有许多艺术家正在呈现的,确实就是所谓的 Wishcore 或 Fairy Grunge 美学。他们往往先设计出融入自己特色的 Wishcore 或 Fairy Grunge 世界观、影像叙事与服装概念,同时开展音乐创作、或后续与音乐整合,在包括个人社媒在内的各种媒介里都贯穿着统一的世界观。
可能会有人提出反驳 —— 难道 20 世纪就没有以美学为武器的流行巨星吗?例如 Madonna 或 Prince 不就是如此吗?的确,Madonna 和 Prince 都曾横跨不同的音乐流派,并运用视觉与造型手段、基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但他们非同一般的魅力是例外性的,而当时的产业结构整体依然是由流派与市场营销主导。相较之下,当下的语境里,美学先行已不再是特殊的战略、而成为一种标准的态度,音乐与视觉的主从关系已然发生逆转。如今美学标签甚至成为人们在 SNS 中搜索、发现作品的入口,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正因如此,Madonna、Prince 这样的流行巨星,作为当下<Post-Genre Aesthetic>的先驱者,势必会在未来不断被重新评价。在<Post-Genre Aesthetic>语境下,Björk 受到的新的关注,也正是这种趋势的写照。
与此同时,<Post-Genre Aesthetic>式的创作在日本其实有着深厚的土壤。自 1990 年代起,就存在着在吸收多元流派的同时以特定美学为核心展开创作的典型例子,那便是视觉系。尽管当下音乐场景更强调松弛的态度、反讽的意识,视觉系成为参照的机会并不多,但在思考当下文化氛围时,视觉系依然是一段绕不开的历史。
背景
言归正传。这股潮流在 2020 年代真正趋于成形的背后,是多个文化、技术与社会因素的叠加。这并不单纯源于「流派融合的演进」,更在于流派作为一种价值结构、在社会层面已逐渐丧失它原有的功能。
首先,是流派创新的饱和。到 2010 年代为止,各类跨流派的尝试几乎都已经被实践过:HipHop × Rock、Pop × EDM、Folk × Electronic…… 这些组合已不再罕见,融合本身也不再被视为一种价值。换句话说,差异化的关键点已经不再是如何组合、而是「呈现出怎样的质感与世界观」。
其次,是创作方式的变化。这一点在宇多田光、星野源等人的近作中尤为明显 —— 随着个人使用 DAW(数字音频工作站)进行创作成为可能,创作者独有的身体性与心理状态,得以几乎同步地转化为声音呈现。我认为 2020 年代空前繁盛的独立音乐场景,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创作方式的诞生所推动的。在这一模式下,个人的身份认同比以往更强烈地直接投射进作品之中,政治立场、性别观念等个体的嗜好与倾向,也与其美学表达融为一体。比如 Yeule 的后人类(Post Human)美学,或 Shygirl 的恋物癖俱乐部(Fetish Club)意象,都可以看作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当然,这类美学如今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被更轻易直接地表达与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此外,流媒体与算法带来的受众端的变化也值得思考。Spotify、Apple Music 等平台比起按流派、更多依照情绪来编排歌单。例如「Chill」「Sad Vibes」「Night Drive」等,音乐的价值不再通过流派名字、而是通过聆听的场景和氛围来定义。这也反过来影响到创作者,使得氛围先行的创作变得愈发普遍。
最近,我对这种变化有非常明显的体感。在和音乐人们交流时,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搭建印象板/情绪板(Image Board / Mood Board)作为起点来开启制作。不再是过去那样敲着键盘、弹着 riff,即兴弹奏的音乐式起点,而是先描绘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将其作为起点来延伸。制作印象板/情绪板原本是广告、时尚等营销、设计领域的常见手法,通过收集视觉元素来把抽象的氛围可视化、以便于团队内部对品牌的调性与方向形成一致的认知。当然这种手法在 20 世纪后半叶的艺人们的制作中也会用到,但更多用于「确定视觉设计或造型方向」、而非将其作为核心。如今,数字环境的普及使得 Pinterest、Instagram 就能直接承担印象板的功能,团队内部也能轻松共享。因此,先做印象板再展开视觉设计、声音制作、造型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工作流程。
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与疫情之后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有关。疫情期间线下演出中断,线上的表达成为主体,物理空间中的「流派社群」被迫让位于网络上的「美学社群」。像 Balletcore 或 Fairy Grunge 这些美学风格,正是疫情以来,才得以在无需共享物理空间的情况下建立起来。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进入 2020 年代后,青年文化中最显著的两大潮流 —— Hyperpop 与 Y2K 复兴,不仅仅是短暂的流行,而是构成<Post-Genre Aesthetic>的前提条件。Hyperpop 和 Y2K 复兴本身就是独特的美学,也是强有力地推动了<Post-Genre Aesthetic>普及的价值观。它们并不止于声音或时尚的新鲜感,而是与算法驱动的音乐消费、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演,以及酷儿(Queer)与女性化(Feminine)价值观的可视化这些社会条件串联在一起。因此,这两大运动绝不是简单的流派演变,而是一次关于「如何接纳自我、如何将自身的感性投射到声音之中」的美学性的转向。可以说,Hyperpop 和 Y2K 复兴正是支撑了从流派到美学的转折,并引发范式转移的现象。
例如在日本,Lilniina 就是一个兼容 Y2K 与 Hyper 美学的代表性案例,将来她的地位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海外,Ennaria 也处于类似的地位。
派生影响
另一方面,<Post-Genre Aesthetic>也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影响,那就是所谓的「文本回避」。由于这一运动强调世界观,说明性的文字被刻意回避,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氛围感与若隐若现的暗示来进行沟通。重点在于不对意义下定论,维护观众的发现感。关于这点,联想一下近年的各类活动和派对的海报就能有直观的体会。大多数海报更强调情绪氛围,排除文本、刻意降低可读性的设计成为了主流。文本化 = 用语言来解释,这意味着引入一种站在世界观之外的元视角,对于将美学作为核心的<Post-Genre Aesthetic>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破坏氛围的风险。比起流派名称或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质感的直接体验」,因此语言往往被视为阻碍因素。这种排斥世界观的外部化与意义的固定化,保护观众的发现感与氛围至上的价值观是不难理解的。
不过,这也是<Post-Genre Aesthetic>在 2020 年代难以跨越圈层与代际扩散的原因。这一运动以美学为导向,自然与那种以通俗性的文本或视觉来进行说明性、广告性表达的方式格格不入。活动或派对的海报中排除文本信息、正是因为这被认为会稀释世界观的纯度,这不仅仅是一种设计偏好,更是一种维护世界观、建构受众结构的策略。
同时,<Post-Genre Aesthetic>作为在流派进化论终结之后出现的新的文化基轴,也要求新闻报道和批评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我之所以仍然在写这样的文本,是因为我相信在某些部分、语言分析依然是有效的。然而在这样做时,也必须注意下面几个点:不破坏美学的基于内部的叙述、不再作为流派史而是作为质感史的记述方式、包含视觉与世界观在内的综合性归档。基于文本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将不再是「用文字解释作品的行为」,而是被迫转向「记录美学,并进行跨领域连接的行为」。换言之,<Post-Genre Aesthetic>本身也是在向我们提出一种批评的转向。正如大家所知,在当下的媒体中,半带直觉地实践这一点的正是「AVYSS」。事实上,我本人在 AVYSS 这类重视美学的媒体与传统的重视流派史观的媒体之间,也会极其谨慎地调整文字叙述的风格。
具体案例
那么,在最后,为了更清晰地描绘<Post-Genre Aesthetic>的轮廓,我想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我尝试将每位艺术家主要引用的流派,以及他们所表达的美学特征(有些勉强地)加以说明。当然,这里所写的美学并不能涵盖艺术家全部的表达,其中也可能带有我较强的主观性。而且,正如前文所述,用文本进行解释性的描述,本身就是降低世界观纯度的行为。所以如果日后有艺术家对这些描述提出异议,我会考虑修改或删除。
至于我所列举的这些艺术家是否真正符合<Post-Genre Aesthetic>?恐怕这本身也值得进一步讨论。在这里补充一点,在思考<Post-Genre Aesthetic>时,我觉得 Kali Uchis 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存在。她在视觉表现上无比精细、美学完成度极高,但基本上还是立足于 R&B~Soul~Latin Pop 的系谱、流派性也是她个人品牌的一部分。<Post-Genre Aesthetic>的方向是将流派的语境消弭、溶解,但就 Kali 这个案例而言,我觉得更接近于对流派进行强化,因此,她在以流派型流行明星作为轴心的同时、也具备一部分美学型艺术家的特征,恰好处在它们之间模糊的中间地带。
至于为什么像 Playboi Carti 这样看似执着于某一流派的艺术家会被列为象征性例子,或许也会引发许多疑问。我的看法是,Carti 的声音与视觉都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快感直接关联,看似固守于某一流派、实际上却是在以互联网的方式对该流派进行变质。因此,我认为他同样可以被纳入以美学为核心的潮流中。
这一部分的解读确实非常微妙而复杂。

艺人 | 背景流派 | 前景美学 |
PinkPantheress | Drum’n’Bass / UK Garage | Bedroom × Romantic Y2K |
Oklou | Electronic / Hyperpop | Cyber Y3K × Fairycore |
Ninajirachi | EDM / Electronic / Hyperpop | Internet Pop × Girly Rave |
Elle Teresa | Trap | Luxury × Lovely |
釈迦坊主 | Alternative HipHop | 神秘学 × 歌舞伎町 |
Charli XCX | Electronic / Hyperpop | brat |
Beabadoobee | Indie Rock / Grunge | Alt Feminine × Fairy Grunge |
Snow Strippers | EDM / Trance / Hyperpop | Glitch Party × Strobe Chaos |
iVy | Dream Pop / Shoegaze | Melancholic Innocence × Fairycore |
Wisp | Shoegazer / Newgazer | Girly Shoegaze × Fairycore |
Yeule | Electronic / Indie Rock | Post Human × Cyber-Fairy |
ブランデー戦記 | J-Rock / Indie Rock | Nostalgic × Cinematography |
Chappell Roan | Synthpop | Queer Glam |
Playboi Carti | Rage | Vampire Gothic × Cyberpunk Decadence |
Peterparker69 | Hyperpop / Cloud Rap | 无重力 Glitch × Ironic Humour |
Melanie Martinez | Dark Pop / Electropop | Dark Fairytale |
Tohji | Trap / Electronic | Newtown × Ephemeral |
Magdalena Bay | Synthpop / Indie Pop | Retro Game × Internet Fantasy |
Eartheater | Experimental / Electronic / Avant-Pop | Neoshamanic × Cyborg Futurism |
NewJeans | K-POP / UK Garage / Electropop | Retro Y2K × Girly Innocence |